明末财政危机
明朝末年,土地兼并严重。而大明的税收,是靠的 “自耕农”。自耕农破产,导致政府收不到税。 没钱就没兵。没兵就打不过满清。虽然是李自成灭的明朝,但是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时候,大明的精锐都在辽东打满清。可以说是满清吸引了大明的主力,让李自成差点摘了桃子。
所以很多人说,大明亡于土地兼并。历朝历代皆如此。
圈地运动
在大明的士绅忙着土地兼并的时候,大英的贵族也在忙着搞圈地运动。 为何大明亡了,而大英却打败了西班牙成为新的海上霸主?
难道大英不应该亡于土地兼并?
儒教立国
很多人认为,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是以农业立国。其实不对。因为中国古代向来并不重视农业。 有人不信,拿出了古代各种重农抑商的政策来说明古代王朝以农业立国。
那么为何,土豆在明朝传入中国,但要到清朝才大面积推广种植? 以农业立国的大明,却对粮食产量不甚关心?
根本原因,是大明以儒教立国。
儒家提倡的是阶级固定的社会。所以儒家定好士农工商四大阶级。并且禁止阶级流动。其中, 由于工商阶级对儒家的统治地位有威胁,所以儒家把工商定为贱籍。然后故意把农和士定为 高级人。本质是因为农对士毫无威胁。只要农不造士的反,农民吃不吃的饱的问题并不在士人 的关心范围内。
压制流民
历朝历代,朝廷对流民都非常忌惮。因为失去土地的农民,只有两个去处:落草为寇和进城务工。 流民问题之所以难解决,是因为儒家并不希望流民进城务工。因为进城务工的流民,最终都会转换为工商阶级。所以儒家渲染流民只能落草为寇,必须恩剿并施。 所谓恩,就是分土地。所谓剿,无非就是镇压。 王朝初年,尚且可以同时两项操作,但在土地兼并的末期,往往只有剿一个办法。因为朝廷已经没有土地了。
开疆拓土的时候,儒家会托词徒耗民力。不可轻起战事。 但是遇到流民的时候,儒家就不说好战必亡的话了。
匠人世代为奴
朱元璋开创了中国版的种姓制度——匠户制和兵户制。
兵户世代为兵,匠户世代为匠。
虽然传统上,手工艺是家族代代传承的。但是这种家族传承的技艺有个弊病,就是无法形成理论体系。 每个工匠只知道自己家的那点道道。在宋代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,大商人开始雇佣大量的工人的时候,情况发生了变化。 商人对手下工人掌握的技术,肯定是不会让他们藏私,而是将大量工匠的技术结合起来,博采众长。并以商业世家的形 式进行集团化研究。于是就有了科学体系生长的温床。
但是,明朝的匠户制打破了这一自发的自然过程。将科技重新“散户化”。
散户匠人断科研路
吃不饱的匠户,连传承知识都非常艰难。别提在前人基础上进行迭代了。 传承困难的一大佐证就是大量的匠户逃籍。
于是匠人就越来越少了。大明的人口越来越多,但是从事科研的工作者却越来越少。难怪科技越来越倒退。
科技倒退,导致大明严重依赖农业。所以圈地运动就成了亡国运动。而大英开设皇家科学院,圈地运动成了工业革命的催化剂。
Comments